这是一份由四位央行官员为你制作的“数字货币”说明书
据财新网报道,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于春节前测试成功。与此相关的是,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将正式挂牌。
这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央行将成为首个研究数字货币及真实应用的中央银行,并率先探索了区块链在货币发行中的实际应用。
没明白什么意思?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可能就在不远的三五年,你发出的过年红包,不再是一叠钞票,而是一连串的数字密码:你把它拷在U盘里送给你奶奶;发了封邮件送给老爸老妈,通过手机发给了儿女大侄子……
可能有人会问,这跟我用微信、支付宝发红包有啥区别?我现在上街买菜都是用手机支付,早就不用现金了,数字货币跟电子支付有啥区别?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数字货币是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在实际使用体验中,数字货币可能与电子支付方式感受类似。但支付宝等只是电子支付方式,交易时所用的钱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而来,也就是说支付宝里的钱实际上还是对应着一张张钞票。而数字货币就是一种电子货币,具有支付和流通属性,可以作为纸币的替代品。
为什么要开发数字货币?就是为了替代纸币?央行为什么选择票据市场作为我国数字货币的第一个试点应用场景?央妈是不是在学比特币?区块链靠谱吗?如果你心中还有这些疑惑,且听四位央行官员——央行参事盛松成、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央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徐忠、央行科技司副司长姚前的解答。
区别于已有的电子形式的本位币,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区块链、密码算法等技术是将来数字货币可能涉及的领域。所以,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会从多个方面倒逼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让我国支付体系进一步完善,支付结算效率进一步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数字货币最后可以构成大数据系统,让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这将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 第一,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监管当局在必要时追踪资金流向,从而减少洗钱、逃漏税、逃避资本管制等行为。现有的数字货币技术不仅可以记录每笔交易,还可以追踪资金流向。与私人数字货币截然相反,监管当局可以采取可控匿名机制,掌握央行数字货币使用情况,补充现有的监测控制体系,从而增强现有制度的有效性。 第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信息优势可提高货币指标的准确性。央行数字货币形成的大数据系统,不仅有利于提升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还有利于更好地计算货币总量、分析货币结构,这将进一步丰富货币指标体系并提高其准确性。 第三,借助信息优势可让监管当局更精准、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跟踪资金的流向,进行全面监测和金融风险评估。央行数字货币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并使用后,整体的经济活动的透明度会大幅度提高,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收集不同机构、不同频率的完整、实时、真实的交易账簿,这就可以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提供庞大的数据基础。 第四,央行数字货币技术还可以完善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只有被全社会广泛认可的央行数字货币才可以把此优势辐射到不同的金融市场参与者,进而提升不同金融市场间的资金流动性和单个金融市场的市场流动性。这将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水平,使利率期限结构更平滑,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更顺畅。 综上,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更好地服务于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而不仅仅是为了取代纸币现金流通。 票据作为一个集交易、支付、清算、信用等诸多金融属性于一身的非标金融资产,市场规模大、参与方众多、业务复杂,是区块链的一个极佳应用场景。 目前票据业务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票据的真实性,市场中存在假票、克隆票、刑事票等伪造假冒票据;二是划款的即时性,即票据到期后承兑人未及时将相关款项划入持票人账户;三是违规交易,即票据交易主体或者中介机构,存在一票多卖、清单交易、过桥销规模、出租账户等违规行为。 与此相对应,区块链用于票据场景也主要有三种: 首先,可以解决链上数据真实性问题。从票据发行即对全网所有业务参与方广播,当检验数字票据信息是否被转让或者篡改时,区块链可以提供无可争议的一致性证明。 其次,采用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可以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票据价值传递的去中介化,进而消除目前票据市场中介乱象。 最后,每张数字票据都是运行在区块链上、拥有独立的生命周期、通过智能合约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一段业务逻辑代码,利用此技术可以提高票据交易的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如果在票据链中引入数字货币,便可实现自动实时的DVP券款对付、监控资金流向等功能;而通过构造托管于智能合约的现金池,还可以创造出实时融资等新的业务场景。 传统的交易所模式中,交易所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在以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为基础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上,因为基本所有的信息都是留存在区块链上的,交易所信息中介的角色会弱化,而区块链本身就擅长解决信任问题,因此交易所在区块链的业务系统中,更多是提供交易场所、支持服务,并引导交易发生。同时,在隐私数据的交换过程中,交易所可以承担信息中转的角色。票据交易所也是一个交易规则的制定者,负责参与方的线下身份认证,监控链上的交易行为,更新发布票据的智能合约模板等。对于复杂交易来说,交易所可以辅助分析交易条件,提供定制智能合约等服务。此外,票据交易所还是整个票据业务平台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借助区块链构建数字票据本质上是替代现有电子票据的构建方式,实现价值的点对点传递。若在区块链构建的数字票据中,依旧采用线下实物货币资金方式清算,那么其基于区块链能够产生的优势将大幅缩水;如果在联盟链中使用数字货币,其可编程性本身对数字票据就有可替代性,可以把数字票据看做有承兑行、出票人、到期日、金额等要素的数字货币。
作为新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系统稳定性、应用安全性、业务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目前主要适用于以下业务场景:
1、非实时性的业务场景。由于点对点网络结构中参与节点数量众多、地位对等,且每个节点均拥有交易记账权并协同提供服务,交易处理需要消耗较高的计算资源和时间成本。
2、轻量级信息的业务场景。由于区块链技术采用分散化的存储模式,每个节点需存储完整的历史交易信息,数据的冗余备份量大,存储空间消耗多。
3、交易吞吐量较小的业务场景。区块链技术以区块作为存储交易单信息的基本单元,每一个可信区块都要依靠全网节点完成足够的计算量后才能生成,生成区块的速度较慢。
4、信息敏感度较低的业务场景。在区块链网络中各节点均能够获取完整的历史数据副本,且能解读全部历史交易信息,敏感信息易被泄露,造成交易欺诈风险。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优化,将可能在其他业务场景取得突破。
由于在共识机制、网络架构、数据存储模式等方面固有的特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需要关注以下风险点:
1、点对点网络的安全稳定性风险。区块链技术采用点对点网络结构、消息广播机制,节点可自由加入或退出网络,易遭受路由欺骗、地址欺骗攻击,导致节点共识算法结果的波动。
2、共识机制的交易回滚风险。由于采用分散化存储模式,同一区块可能在不同时间到达不同节点,不同节点的共识算法版本难以保持一致,在达成交易共识过程中易发生区块链分叉,导致交易回滚风险。
3、交易数据的信息安全风险。区块链技术未采用硬件加密措施,允许节点在区块中附加自定义信息,且区块链中历史信息不可更改。若自定义信息中包含病毒或木马,将会自动传播到全网进行恶意攻击。
4、信用的技术背书风险。区块链技术高度依赖于加解密算法、共识机制等,一旦密码技术被破解或密钥被盗用,交易数据将变得不可信。
5、扩展应用的安全漏洞风险。区块链技术具有可编程扩展性,若加载于区块链上的扩展应用存在后门或安全漏洞,将会对交易安全构成较大隐患。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步得到国内外金融行业的密切关注,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互联网企业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货币涉及分布式架构、密码技术、安全芯片、移动支付、可信计算等多种技术。区块链技术仅是数字货币可选择的实现技术之一。未来是否应用于数字货币,取决于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业务处理性能、交易一致性等方面的不足能否得到解决,有赖于产学研各方在其技术体系、应用框架等方面不懈的探索完善。为此,人民银行于2016年选择在票据业务场景搭建区块链技术应用原型系统,积极组织各方研究其技术成熟度和业务适配度,验证其在金融行业规模应用的可行性。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
-
山寨币市场要到来了吗?四大指标来判断
2024-11-24 -
比特币是什么?全球顶级比特币巨鲸TOP10
2024-11-24 -
比特币续刷新高逼近 10 万美元 满手山寨的我该怎么办?
2024-11-23 -
SEC主席Gensler下台倒计时 加密行业拨云见日
2024-11-23 -
为什么 ETH 长期颓靡不振?因为 ETH 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换庄」阶段
2024-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