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见证和弹性交易的对比
隔离见证明显不是一个可行的协议升级,弹性交易一开始是作为它的替代解决方案。
本文尝试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对这两种解决方案进行比较以及指出它们完全不同的地方。
读者应该意识到,这两种解决方案一开始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即解决延展性问题。弹性交易旨在保持交易简单以及保持小的交易体积;而隔离见证不惜一切代价,旨在避免引起旧节点拒绝新交易的变化,有人认为它这样做是因为使用隔离见证后,旧的钱包节点不需要升级。
现实的情况是,人们无论如何都需要升级他们的钱包。比特币从是网络中获得价值,我们会看到网络将引起升级的连锁反应。从隔离见证用户那里收到付款的人不会有该付款的任何进度报告,除非他们有隔离见证钱包。没有隔离见证钱包的用户付费更多。货币网络化使得几乎所有人都需要升级。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对隔离见证方案来说,升级的好处是否真的存在?
让我们先看最终结果,看看这两种方案真正实现了什么。
特性
最后一行是关于一个经济问题。通过新定价和新的费用投标,隔离见证带来“双轨”经济。在隔离见证的设计中,交易的签名部分比其余部分減少75%的空间,造成“两种”的数据。隔离见证的设计师决定应该由矿工多付出4倍的成本,却拿同样的薪水。这是一种反功能,技术设计试图左右经济政策,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隔离见证这一栏上打叉。
技术债务矩阵
这段讲的是设计代价。正如术语“技术债务”所暗示的那样,它不是一次性成本,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做更多工程清理工作的实际债务。因此,实际需要支付的成本是具会体现在未来的生产过程和系统稳定性的。
像任何公司或家庭一样,如果你不偿还债务,你最终并不会稳定发展,而是白忙活一场,没有任何进展。
将来的发展
比特币注定会存在许多年,甚至几十年,因为人们想要一个稳定的货币。
将来,隔离见证只有唯一一个功能,即允许部署闪电网络。与目前网络的需求相比,隔离见证增加的容量是一个笑话。即使闪电网络很成功,但是隔离见证增加的容量不会允许比特币以点对点现金的方式成长。
弹性交易不是增加容量的解决方案,它是一个单独的解决方案,可以很好地与任何其他的容量增加方案结合起来。
此外,弹性交易是一种可扩展的格式。未来在格式中添加新字段是意料之中的事,弹性交易它可以安全地完成。弹性交易甚至在规范中规定了各种向前兼容的领域,方便未来部署软(分叉)升级。
部署
隔离见证的主要动力是避免强迫人们升级。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是,即使在隔离见证推出之前,哪怕是同样的开发者大力推广,也很难让人们升级到最新版本。一半以上的连接都拒绝和非隔离见证节点连接。他们甚至使用警报系统让人们升级客户端。(译者注:暂时没能理解后面三句话的逻辑。原文是:What we see today is that the same authors are pushing people really hard to upgrade to the latest version, even before SegWit is out. Their client refuses to connect to non-segwit peers for half the connections. They even used the alert system to get people to upgrade their client.)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事实上并没有“安全”的隔离见证升级策略。自然会得出的结论是,为避免强迫人们升级而引入的复杂性是浪费的,这是没有实质性好处的。隔离见证的这种策略并不比弹性交易好。
弹性交易目前尚未规划部署升级。可能的方法是,在遥远未来的特定时间(以区块为单位),此升级将会被激活,激活前会给每个人几个月的时间去升级。
如果用户在截止日期前都没有升级,那么他的客户端将会给出警告,而且他将被告知要升级。直到用户升级了才不会有警告。这将保证没有资金损失,也没有安全损失或隐私损失。
结论
弹性交易可以解决隔离见证希望解决的所有问题。除了隔离见证有的特点之外,它还具有一些其他特点,这些特点对未来比特币链上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保持网络正常运行的成本方面,弹性交易在代码编写和未来工作上的代价都远小于隔离见证。
隔离见证的目标是更容易部署并且允许人们不想升级的话可以不升级,结果这个目标并没有实现。而最终导致的复杂经济政策,这纯粹是坏设计。
没有理由拒绝弹性交易而选择隔离见证。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
-
特朗普发了一个600亿市值的Meme币
2025-01-20 -
特朗普回归:如何在政策动荡中找到投资机会
2025-01-19 -
特朗普就任首日:优先建立比特币国家储备?
2025-01-19 -
加密总统特朗普和他价值 80 亿美元的 Meme 币
2025-01-19 -
2025年了 以太坊还能“抢救”过来吗?
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