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块链认知的对话
《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前言总导读 关于区块链认知的对话
作者:高红冰 韩锋
以下对话中: “高”代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研究院院长 高红冰
“韩”代指清华大学博士生、I-Center 导师 韩锋
地点:阿里巴巴研究院
高:关于“区块链”的认知,我们在微信群里已经有很多交流,但是 不系统。 关于“区块链”,我需要向你学习,需要同你讨论并进一步求证几个 问题。第一,当我们谈论到“区块链”(Blockchain)时,这个概念应 当如何翻译?我也把这个话题发在了群里,有许多人进行了回应。第 二,“区块”这个词的意思,你拆开来理解“区”和“块”,很简单。 如果是对“区块链”已经有所认知的人,反过来看这个词语时,会觉 得“区块”的确较好地保留了“Blockchain”这个单词的意思。但是, 对于不熟悉“区块链”的人,会认为这个词很生僻。第三,朋友圈中 回应的人提到,刚刚把 “移动互联网”搞清楚,突然又冒出了“区块 链”,认为技术与时代变革很快。但是,严格来讲,这说明人们对于“区块链”这个概念的认识还很模糊,“区块链”界定需要进一步探 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还需要开发和梳理。
韩:其实互联网当时也是从好几个词组合过来的。
高:对,互联网(internet)这个词当年存在多种解读,比如,当时 翻译成“因特网”,在政府文件中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即使到了今天, 争论仍然在进行之中,主要是由于互联网技术在不断升级演进,人们 对于互联网的本质,存在着有各种讨论和争论。甚至延伸到“互联网 思维”的讨论。当年,甚至有人认为,internet=inter+net。台湾翻 译成“网际网”。但是,今天来看,互联网真正革命性的起点,始于 1973 年发明的 TCP/IP 协议。
韩:我一直坚信互联网是全人类的基础协议。TCP/IP 协议其实极其简 单,妙就妙在这里。它用简单的代码协议解决全人类都不能解决的问 题。我们俩传递信息怎么能保证是信道可靠?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协议, 我们会变得很困扰。在过去,传递信息首先会受到“中心控制”的制 度限制,其次还有地域、物理上的限制以及成本的限制,而这些限制 现在被打破了。
“区块链”正是这个基础协议的升级。我们依靠第一代互联网保 证信息传输没有问题了,但是你给我的信息是否是真实的?这一点我 没法证明。所以互联网一度让人认为上面的信息都是假的,作假太容易。即使现在也是这样。这样一来,想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就需要 克服“拜占庭将军”问题。假设一群将军互不信任,其中一定有坏人, 但只要保证坏人不大于将军的三分之一,计算机就存在一个算法,能 保证将军们达成的共识是真实的。
“比特币”和“区块链”尝试解决的是重复支付的问题。按理说 如果每个电子货币都不依靠中心,让人感觉防止重复支付是无解的。 谁都会想作假,去蒙骗别人来占便宜。而“比特币”就是依靠一种机 制,即全网记账。我研究量子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比特币机制是压缩 虚假信息,依靠挖矿的能量付出,来压缩和筛选出可能的重复支付交 易信息。我在清华一次课上讲到这个问题(请参看本书译后注:区块 链的人工智能),其实这就是一种类似量子计算的分布式人工智能。
中本聪写的“比特币”的基础协议很简单,协议就是盖时间戳, 全体矿工一起记账,一起公证,而不是相信一个人,每十分钟确认一 次,这就形成记录了全网这十分钟所有正确(没有重复支付)的一个 账本数据库“Block”,我们称之为“区块”。如果大家都一致,达成共 识,叫做共识机制,那么大家就承认这个区块上的信息是真的,原则 上不可篡改(修改按协议需要控制全球挖矿记账 51%以上的算力),然 后每个合法的区块连成一个个链条,就是区块链,形成一个分布式共 识数据库,未来会成为全人类真实信息的共同来源。这个机制的熵压 缩非常大,把你可能做的假账和欺诈的混乱都筛除掉了。
最近,我和德勤的一位亚太合伙人在写一篇文章。德勤正在准备 大量使用“区块链”。“区块链”对于德勤这样做审计的事务所来说太有用了。原来最头疼的就是被审计的公司做假账怎么办?如果被查出 来,负责审计的单位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为了严防假账,他们需 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般来说,使用“区块链”,这个问题就可 以很好地获得解决。全球数万用户、德勤和监管机构共识记账,可以 追溯,不可更改,记账都是盖了时间戳的。这样审计成本一下子就下 降了。现在才刚开始使用“区块链”,据说成本就下降了好几亿美元, 所以未来德勤绝对会花很大力气做这件事,毕竟他们每年审计收益是 三百多亿美金。德勤如果参与到区块链技术中来,情况绝对就不一样 了。
高:这就叫做数据化会计?
韩:对,信用成本下降,而且是全球化的,解决了原来最头疼的问题。 “区块链”远不止用于金融、财务、审计,还可以用于其他更多的领 域,比如,最近在讨论智能化城市。泸州市科委来探讨的就是当地特 产的可回溯性。任何品牌特产,都是因为造假的人而导致市场被破坏。 怎么做到可回溯?如果区块链和物联网结合,从产地就开始全网公证, 那作假成本就非常高了。就好像比特币系统,做假币需要几个亿的成 本,让作假跟你盗取的利益相比不成比例!
高:明白。我在想,对于“区块链”的认知,在还没有大量应用场景 的初级阶段,如果没有充分的好奇心,一般人是听不下去的。在“区块链”面前,当人们一旦把自己归类到从事某一个行业或者学科领域 研究,对“区块链”的认知就会止步。 这些问题,似乎回到了“元问题”的讨论,就是所谓的不可测量,进 而带来了不可测的定义。如果我们只是在概念上进行定义,本身是没 有多大意义的。如果没有实际的测量作支撑,那么定义就会有争论。 这就成了一个“是非问题”,而不是一个“真相问题”。是非的问题就 是你认为你有自己的体系,他则坚持自己的体系,两个体系放在一起, 是不可验证的。所以测量共识本身是很重要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可测量?我举个例子。人的神经系统是不可测 量的。或者说,人死了,那口气没了,这里的“气”是不可测量的。 它没有重量,甚至没有电波。这个不可测量的背后,却是人体的不同 生物系统连接在一起时,共同产生了神经功能系统。不可测量,那么 你只能说相信,或者靠着感知、经验去抓住某个东西,但这不是大众 能够抓得到的。那些气功大师、做针灸的、号脉的人,我相信是有这 种功夫的。但这不是大家抓得住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区块链以及你说的智能这个概念,尤其是智 能,其背后是存在着一种“计算+数据+算法+存储”的逻辑。那么,不 可测量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量子论的结果。
韩:我也思考了很多,不可测量含义是什么?我是这么看的。你如果 站在牛顿的世界观,那是不可测量的。因为牛顿,包括爱因斯坦认为, 世间万物都是定域决定性的,存在都是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这是牛顿建立他的整个世界体系的出发点。但是到了量子力学,不是这样了。 万物不是存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它本质是非定域性的,事物它看得 见的粒子部分和看不见波的部分是同时出现,是互相转化的(量子力 学中的 Englert-Greenberg 关系)。所以我们突然发现世界至少有一 部分是不可(定域)测量的。
但是这一点是否真的不可以接受呢?事实上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 史看,我们的先哲很早就发现了万物非定域的本质。老子最早就谈“有” 和“无”,而且老子的“无”是在“有”之前,他说:“有生于无”【1】。 这样高的智慧,人类后来反而丢了。整个现代科学体系是建立在希腊 的原子论体系之上。原子论最早认为,一切物体是定域原子构成的, 剩余的就只有“虚空”了,两者机械的结合构成我们整个宇宙【2】。 但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以他的智慧提出,他的世界观是“有生于无”。 就是说我们的世界很大部分是你看不见的,但是不代表说什么都没有, 现在量子力学称之为“波函数”或者叫“场”。 其二,在知道无法精确“定域”测量后我们怎么办?其实现在互联网 已经回答了,就是“大数据”。没有大数据的话绝对没法描述非定域 整体关联。因为在那一部分你还看不见的世界中没有定域因果性,你 只有几个数说明不了问题,就只能说它是随机的,找不到规律。但有 了大数据以后就不一样了。关联、纠缠等现象全部都发现了。所以现 在一切都在走向数据化,没有数据,那就只能说无测量了。
高:我觉得有几个认知,我们回过头来再确认一下。一个是,我们对 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放在牛顿力学或者普通化学层面去理解,先不要升级到量子层面,到了量子论这个层面就很哲学了。测量时,有测量 者、被测量者、观察者等多个角色。其实,人一直是我们这个世界既 有的观察者,但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个前提。你刚才说的老子说了 很多,是以他当时既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的测量、感知或想象。人, 是一个观察者。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人,今天只能“看到”这么多东西, 看不到更多未来能够“看到”的东西。比如,未来,“大数据+算法” 产生的人类群体智能,可能会帮助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现在有很多的工具,但借助这些工具去观察的时候,观察本身就 发生变化了。你看到结果的发生。比如说我们测量 ph 值,我们把 ph 试液倒在被测试的杯子里,变成红色或紫色,我们借此来判断 ph 值 的多少。这是肉眼可观察的。就是说你只要把酸加进去,你就能看到 结果。这就验证了。这个验证一定是带有你作为人的肉眼的尺度这个 量级去看。如果我们换成一个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层级,那颜色这 个维度就不存在了。
韩:你在进行这种观测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划定了一种范围。
高:对,划定的范围就是人本身。认识,被人类自身的观察能力决定。 所以有些观察者,或者说佛道比较高的人,能够看到人的灵魂。当然 他对灵魂的定义可能和普通人的定义不一样。他能看到的跟我们看到 的也不一样。有些人就是有“特异功能”,这一点是没有办法的。他 就是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强。有些人腿脚厉害,就是比别人跑得快, 而有的人可能天生缺少某个器官,诸如此类。总之,存在观察者角度 的问题,而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这个本身是有问题的,人类要 认知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再看“区块链”、人工智能,也是一样的。 过去,我们以日常生活的观察尺度去看,我们都不会怀疑。但我们跨 出这个尺度以后,我们就产生各种怀疑。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对今天经济运行的计量、统计、观察或者宏观调控,实际上是基于现在人们对于经济的认识。
韩:我印象很深的,马云说过一句话:“现在公开的数据有真实的么?”
高:如果继续这么问下去的话,就成了不可知论了。我们就必须划一 条线。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你把视线朝着粒子更小的世界去看, 或者朝向地球之外更大的尺度去看,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在人类的观察 能力。我们如果想观察粒子、量子,就必须用一个质子去轰击它,否 则就“看不到”。这是测量工具的问题,肉眼看不到也是因为肉眼是 靠光。
韩:这最后就会陷入一个悖论,因为质子本身也是不确定的。
高:就是说,你现在眼睛能看到,是因为眼睛接受光子。而光本身也 是量子。
韩:光子也是不确定的。
高:你今天看到这些也是因为在量子这个级别上,粒子不断回馈进入 你的眼,使得你能看到。如果关掉灯,你就看不到了。光线照射进来, 你加一个棱镜是七色,不加是白光。这已经是加了一个空间。我们往 往用三维的空间加上时间来定义一个场景。但是,还存着颜色、温度 等维度。比如,人是与温度有关的动物。而机器智能,在一定尺度内, 基本上与温度无关。
韩:我们人测量总是先划了一个很明确的范围。
高:然后又有了电磁场,场的问题。还有其他维度的东西在里面。实 际上在我们日常的观察中把这些内容都简化掉了。这个时候,经常在 讨论到一些层面时,我们就已经把边界条件代入进去了。
韩:对,实际上我们的测量结果是把我们不同的边界代入进去了。而 且自己往往不知道,人自己也不愿承认。所谓客观真理,也只是坚信 自己是最客观的。
高:其实就是问你,你真的认为这是真的么?把这个问题想透,可能 真的就不这么想了。就是什么叫“真”?
韩:我觉得你说的非常深刻,只有区块链这种共识机制才能达到我们 大家共同认可的“真”!
高:所以,我认为可能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就是认知学和认知论的 问题。认知论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我觉得最大的飞跃取决于哲学意 义上,老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上的东西。而现在更大则取决于现 代物理学。上个世纪现代物理学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牛顿力学进一步 上升,到了量子力学以后,带来的对整个世界的观察发生巨大的变化。 因为手段得到了升级,带来了认知的升级。比如,牛顿力学怎么看也 看不到原子。关于原子的加速度问题、电子云状态问题,他的公式代 入进去都不对。还有一个场的问题,牛顿也没有接触。如果再把牛顿 力学放到天体物理中去,那么有些又不对了。当时有关日心说和地心 说这两个体系,你比较起来是最容易理解的。过去坚守地心说的体系, 后来被日心说冲破掉。日心说又进一步扩展到银河系,最后发现宇宙 是没有边界的。或者是无中心、多中心。你往微观去发展,也是多中 心的。这两个尺度走完后,你会发现,认知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变 的不止是你的观察技术和手段,还有世界观和哲学,你今天可以把天 体望远镜达到 10 亿光年以外去看。但是,过去没有这个手段,所以 你没法验证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球是什么状况。你只能猜测、逻辑推理, 但是,这离实际的结果差的太远了,不是一两个数量级的差距。这个 时候,你的认识就产生了错误,开始相信地心说。错到你的结论本身 就是反的。
你再去看 400 年前中国版的世界地图,把中国作为世界的中心。 这是中国人的认识。这就是认识,认识本身也是错的。我觉得这是工 具和技术进步以后,给人类观察世界的方法带来根本的改变。但这不 是技术论,只是手段的改进。人还处于猿人的时候,没有这些工具怎 么看?靠冥想,在树上看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但这对于现在的一个小 学生或者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一秒钟就能解决的问题。最后再回到你 刚才说的老子怎么说,这就变成了一种不可测量,他们的认为,实际 上是不可测量的。我觉得我们回到这个角度上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不是认识论和科学的问题。
第二个看法,“区块链”的发展,从技术上我们做点讨论。 互联网的发展是有前提的。第一,是“分组交换、分布计算技术” +“无中心思想”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因为当年美苏各自有一万颗核 导弹瞄准对方的时候,这是一个个巨大的博弈场景,双方或者考虑在 第一次核打击中,将对方的控制系统打掉,或者考虑该怎么去防止这 个真正冲突的发生。第一轮核打击打的不是核武器,而是对方核武器 的控制系统。这个控制系统就是你说的智能系统。这就是互联网设计 之本。很多人不知道,以为本来就是为了设计网络。一万枚核导弹摧 毁 N 次的全球的博弈系统。是把 60 亿人捆绑在一起的博弈,怎么玩? 而且不能走火。所以美国人提出两个博弈对策,一个就是拦截,提出 星球大战计划,耗费了大量资金,却意外地发明了我们今天广泛使用 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这是很有意义的。虽然没有解决核竞争问题,但是 GPS 却得到了保留并被应用,包括对你所说的“区块链” 产生了影响。人的位置信息、物联网信息全部被记录下来,都是因为 这个博弈。
第二个就是双方发现了对方打自己的意图,然后美国人考虑,将控制 系统放在四个节点上行不行。我有一张当时的原图,四个节点是采取 了对接连接的方式(图 1)。后来推测,如果采用了右边的节点控制另 外三个,那就把这个中心打掉就可以了。但现在是,你打掉任意两个 节点都没用。这个思想是可行的。互联网真正的发展是这个思想的结 果。这就是我们刚才讨论量子力学在上个世纪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 量子论的热核能力发现,造出了原子核武器。第二,由于原子核武器 在两个大国间的博弈,逼出了无中心、分散控制的互联网。

图1
韩:历史选择了各点平等的互联网。
高:这个事情很有意思。不是任何单位来完成,而是大学来完成。所 以你看,原来发明的很多东西是军工发明的,而这个属于民用。虽说 是民用,但是用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钱。虽然也是国防部牵头, 但是国防部委托学校来研究,军事研究项目却成就人类有史(发)以 来最大的民间应用。这项研究当时还受到了另一股思想的影响:西部 的嬉皮士文化和技术的开源软件运动。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这个背景 了。美国在开源软件这个层面上发展了十几年,为互联网 TCP/IP 协 议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韩:他们写了一本书,顾学雍教授介绍给我。
高:你知道现在安卓的前身是什么?UNIX。技术变革就是这样一步步 走过来的。可以说,如果没有 UNIX,今天就没有安卓。也就很难有今 天移动互联网在几十亿人口中的重大普及。
韩:我还在 90 年代初组织过 UNIX 的培训。
高:你把 UNIX 的历史研究一下。开源最早是在贝尔实验室,实验室 后来开发了一个版本,给大学去使用。后来大学开源以后再分布、再 开发,但是要求大家标注,用了谁的版本,做了什么开发。注释上都要写,但是版权不归你。这就是 Apache 协议。UNIX 就是一路下来这 么走,走到头还是开源。
韩:我现在就在考虑,用“区块链”做一个开源思想库,就是大家技 术众筹的基础范式。
高:互联网发展就是两个思想的结果,一个是文化上的软件代码开源 思想,一个是技术上的包交换、分布式计算。
韩:这里有一个结论。我们这次在清华超越学科认知基础课程请了一 个北大的法律博士,叫帅天龙,来讲一下。他基本是从 Code2.0 来讲。 他认为,未来人类的法律,他称作架构,都来自于很类似于开源软件 的方法,就是分布式形成的。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情都靠国家法律,这 个事让做,那个事不让做。将来是靠代码共识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
高:他们现在说分享经济,都没想清楚分享的根源在哪里。是技术代 码的分享。而这个思想又从哪来呢?从西部的嬉皮士文化上来的。技 术社区的产生,其实与这个文化紧密相关。
韩:其实真正的创业应该是建立在这种(文化的)基础之上。
高:为什么讲这个,因为这个是文化。就像嬉皮士、西部牛仔。你知 道这一步就会明白,它的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
韩:所以中国就必须发展创客文化。
高:很多人研究技术说看不透。其实就那么几个节点,你看透了,它 都有证据。我说完以后你就去看,你不会争论的。有争论的只是对事 实本身的描述。你看到这两个变化,就会回过去看互联网的发明。就是因为采取了分布式计算和开源软件,包交换的方式。包交换的技术 其实真正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整个数据传输网络的层面上打包。这 边有个人是包头,把软件压缩,然后通过透明的信道,传给对方,再 解包。一个标准的包就是 64k。包头标注了路由和对方的地址。
韩:这就是 TCP/IP 协议。
高:就是这个协议。
韩:然后往返三次,就证明这个信道肯定是可靠的。
高:这个就是 IP 协议。TCP 协议是个媒体控制协议。IP 协议是网络 协议,其底层就是包交换的协议,就是把所有传输的数据通过 ASKII 码全部打包,就是你所说的压缩,每 64k 一包,组合完了以后拆成各 种包。把地址写好,分布地去传输。各种路由,不一定是走一条路。 哪条效率高它就走哪条。在每一个路由的节点上,路由交换机都会记 录过去传递过的信息、速度和效率,以及拥塞情况等。然后,路由器 会自动优出一条最佳路由。它是动态调整的。这个就是 IP 协议,以 包交换为基础的 IP 协议。
那 TCP 协议是指服务器那一端,你要用邮箱、浏览 Web。邮箱最早是 在 windows 上做。后来是像腾讯、263 那样,有了自己邮件的软件和 服务器,以及 DNS 服务器和系统,搭建了一个新的系统。这个系统一 定会去读你上网所使用 PC 端口,进行计算机系统的通讯。这样,在 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定义了不同的端口,例如 40 端口、80 端口、4000 端口等。不同的端口干嘛呢?这个跑邮件、那个跑视频。所以那边的 服务器和这边的服务器都是在通过这些个端口吞吐。你不能和视频走一个端口,视频是走上面的。邮件走下面的。 每个计算机系统都有一个 IO 总线。总线背后就是输入和输出。都
有各自的口。读进来和输出去都是有 IO 的口,就是 IO 总线协议。这 个总线协议就是 TCP,而包交换的是 IP 协议,是走另一边的。这两个 协议加起来,就叫做 TCP/IP 协议了。这就叫基础协议。TCP/IP 协议 可以直白地理解成“计算机通讯协议”,这就是互联网基础协议。我给你讨论过的,区块链协议是应用在 TCP/IP 协议层上的,是不 能再叫做基础协议的。至少在技术上不能叫做基础的,一定要叫基础 协议,就需要在前面加个定语。
韩:我是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后来改为“区块链是未来信用的基础范 式”。
高:我们再回过头看,“区块链”也是类似于邮箱的系统,有加密算 法,但不是底层的系统。底层技术是包交换的,经历了巨大的产业变 革。过去我们是用电话线,交换机,64k 的一条线,搭成电话网,我 们在这个网上跑话音。然后在这个话音的网上,加了一个 modem,变 成了包交换。就是电话线的两边加上了路由器,就变成了 IP 交换了。 互联网就是这样改造了电话网,并且把电话网升级成了 IP 网。后来, 干脆在光纤的层面上把它 IP 化了。底层传输网也 IP 化了。所以电信 网在过去十多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界的重要就在这里,你如果 这里不理解,你其他的也理解不了。很多学计算机的人理解这个,但 不理解那个,一到这里他就蒙了。他们认为这个是通讯公司的事,那 个是计算机公司的事。后来双方融到一起了。整个 TCP/IP 协议成了底层,把这两个行业全部通吃掉。过去走了这么一段。这一段是底层 的。你即使现在去看,手机也是这样的。手机上网也一样对应着 IP 地 址和域名。没有地址就找不到了,相当于你的门牌号。我刚才说了 IP 交换有包头和包尾。就是你传信息的时候,前面有包头,后面有包尾。 包尾相当于我从哪里传出去的,我记好地址,IP 地址、服务器、时间、 经由哪里发出去。包头则是发到哪里去。这个包头和包尾由这些路由 器进行广播和传输。
每一个这样传递的信息,理论上都会记录的,都是可以被追溯查 找的。这个是 TCP/IP 协议本身带着的。但是我们为什么现在很多人 在网上的行为不好查?因为我们是 PC 上网。PC 上网的时候有很多的 cache 和 log,所谓的匿名。你用电脑登上去,就一定要查找电脑的 归属人是谁。可以查到这台电脑的 ID 号,每一个终端设备都有一个 ID 号,都可以查到。你发出来的东西都带着你的 ID 号。手机也带着。 这些都是可追溯的。但是这个成本很高,因为需要把你的 ID 号和你 的个人身份相关联。这一点做不到。但是现在我们升级到移动互联网, 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大半。因为你的手机是唯一,你用手机、微信、淘 宝,都会让你验证身份,你用支付宝会让你验证你的银行卡。然后买 东西送货到家会验证你的地址。几个验完以后,你的身份跟这个 ID 号就是唯一的。所有的这个人的行为都会记录。这个就是第二个层面 了。从互联网升级到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变化就是要进行身份的验证 和认证,然后记录所有交易数据。因为你有账号、密码,将你登录的 时候跑出来的这些数据全部记下来。处理、分析这些数据,所谓非结化的数据,才是大数据。你这样看才叫做大数据,不这样看就不是大 数据了。我说的很绝对,但一定如此。所有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 大数据由于这样的账号和用户名,其记录的信息会海量增加。现在统 计的数据没有这么海量,也没有这么多标签数。
韩:以前是小数据,只要证明一个就能算是不在场证据。
高:把你几年的数据全记下来,包括邮箱。数据多了,一共一百多万 个 APP。这不是简单的尺度。一万个就能把人吓死了,而这里有一百 万个。当然,高频的,几亿人常用的可能就几百个。从这个角度来讲, 你理解互联网可能就会重新看待了。所谓的从计算开始,到网络,到 数据,你全部的逻辑就打通了。没有计算,那些数据是没用的,一定 要有分布计算,一定有大的系统来处理所有数据。所谓的数据是 0101 的 ASKII 码记录下来的比特化的数据,不然不叫数据。所以大数据和 普通信息的区别就在这里。你可以用 0101 来记录,才可能有零边际 效应。信息的传播、分享,才有这个效应。你用光盘来传播,你不可 能进入这样一套体系里。这个是基本边界。没有这个边界的话,后面 的事情就不发生。我在这个意义上就觉得,这条路会一直顺着往下走。 但区块链的价值,我是这么去理解的。更大的价值可能在于我们把涉 及交易层面上的记录下来,可能更多的是记录交易。
韩:现在区块链交易的扩展,一个就是交易,还包括公证认证。以前的公证都靠国家来进行,比如结婚证和房产证。如果有了这套想法, 就能降低成本。包括智能协议,以后大量跨国的小额协议。我相信现 在小于一万元的小额协议你可能不敢签,因为签了没用。不执行的话 你不可能去打官司。但是以后网上的智能协议自动执行。
高:我觉得以后就是有了数据记录而形成的信用体系。这个信用体系 跟资产是连接的。如果你不按照约定来执行,你的信用就会降低。
韩:协议会自动执行。
高:其实信用降低本身就是按照协议执行了。
韩:共享金融我这么理解不知道对不对?最根本的就是实现共享信用。 因为以前信用基本上是每个人的。但共享信用,信用是一种资源,尤 其大数据建立以后,共享金融是可以共享信用的。这个事情就跟你共 享一辆车没有本质区别。因为社会经常在这块的资源不够的话,它在 市场流动就会有问题。那这个机制就可以解决跨国小额交易,这个畅 想空间就很大。
高:它的前提就是,遵从同样的协议,这个协议背后其实就是软件系 统,可以是应用软件系统,或者干脆直接装载在硬件手机里,直接装 在服务器里。你用自己的账号密码就可以做很多动作。有一天,淘宝的账户也可以直接用这套系统,相互认证。淘宝跑的数据也可以分享 过去或者链接过去,增加我的便利程度。或者那边的东西可以跑过来, 我在这边增加信用。是一种分布式的信用体系。
韩:到了那一天就真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了!
高:美国人想法上很超前,一个体现就是可信身份识别的问题。你有 很多的网络身份信息,你有谷歌的、百度的、阿里的、淘宝的账户和 密码。你不可能都记住这些用户名和密码。那么有没有一个通用但是 很安全的,又跟信用挂钩的一套账户体系。通过跟平台、互联网公司 还有政府合作。
韩:现在就有了么?
高:从 2011 年就开始了。
韩:叫什么?
高:就叫可信身份识别。
韩:中国就该这么走。
高:中国已经走偏了,走到实名制了。实名制主要指向信息传播的社 会化管理。美国是要建立信用的社会,中国则是建立可监管的信息传 播。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当年推出实名制这个办法的讨论,反对的人 很多。其实今天根本不需要这样做。就像现在微信朋友圈里,其实大 家都是实名的。
韩:其实在中国问题就是不知道权利的边界,不知道什么时候权利就 被侵害了。所以一般人都没有恐惧感。
高:原来的恐惧感来源于信息没有变革的情况下。行政上依托“中心 制”监管,商业上依靠“B2C 模式”进行管理。现在,互联网带来了 信息分布式计算的扩展以后,把信息分布给了边缘。发生了一场边缘 革命。信息赋能给了一般人,给了 C。B 的权力还在,但由于 C 的权 力增加,B 的权力相对降低。带来了逆向的 C 到 B 的信息变革。信息 也是这样变革的。变革的结果导致政府的权力在今天要重新调整。政 府要放权,需要听取民意,否则就会遭到 C 的反对。分布式的计算带 来了今天的变化已经在信息传播、分享领域,发生变化。
韩:我曾经说过:“什么是互联网时代?就是我们的基本权利第一次 以代码基础协议的形式保证了下来!”
高:刚才讲的是信息传播层面上的。在“区块链”的层面,在于进一步把人的信用,重新建立起来,就是重新用分布式计算的信用体系进 行重构。
韩:就是说怎么用分布式计算证明它是“真”的!
高:我们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靠银行去建立贷款双方的信用,需要 把银行大楼建设的非常高大上。其实这件事跟银行怎么做生意一点关 系都没有,它就是为了解决一个信用问题。但是它付出的代价很大。 银行办公大楼一定要放在黄金地段,装修豪华,让别人进去以后感觉, 这家公司千百年不倒!所以我敢把钱给你。其实它是在增加银行(也 就是 B 端)的信用。它在用这种物理外观的方式去满足 C 对它的信 任。其实今天的银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些楼大部分都已经不 是银行的。你知道,他们都是租用的,把楼卖掉了。把楼卖 30 亿甚 至 50 亿,然后楼再租回来。再把这 50 亿投出去做理财投资。因为那 个收益要高得多。人们仍然认为银行基于大楼的信用还在。
韩:银行变相降低自己的信用成本。
高:传统的金融体系是靠这个增加信用。然后它又以信用为备书来对 贷款的借贷人和出贷人进行一个评价。准入和牌照变得很重要。这个 市场使得牌照持有者变成了一个稀缺资源。
韩:而接下来靠大数据建立的信用成本可能降低了一百倍都不止。
高: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计算经济时代,一个钢筋水泥为标志的 银行信用大厦,正在被一个数据为土壤的区块链信用所取代。两个信 用大厦,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韩:是的。“区块链”可能是未来建立信用的主要方式,把大数据变 成分布式记账,参与记账的人越多,你的信用就越可靠。
高:区块链如果能够广泛地推广,我觉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商业机构 去使用的时候,它可能让 C 端的用户加入进来,用这个方式来沉淀它 的信息和信用。所以区块链最终的价值是信用积累的价值,是建造了 一个商业和金融的信用大厦。区块链在商业和信用的层面上,最终的 价值就在这里。商业信用和金融信用都是这两个体系的核心。过去没 有手段,靠评比百强。
韩:这是一种真正的金融民主,权力又回到每一个消费者手中。
高:这个为什么会达到呢?技术赋能了。
韩:未来全球市场信用是靠每个人自己参与公证和交易累积起来的。
高:过去没有。你想有,但没有,因为没有手段。就像是民主一样,没有形式,民主是实现不了的。哪怕代议制也是一种形式。
韩:现在看代议制也是成本很高。
高:代议制成本太高了,巨大的电视传播效应+赢得人们支持的杰出 演技。所以里根能当总统,正是靠表演。但在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就不 一定。当然你表演的方式会不一样,你的真相会被沉淀出来,会被戳 穿。
韩:现在就有一种畅想,未来的民主形式很可能是流动性的、社区化 的。你当这个头,很可能只能当很少一段时间。
高:总统集中的权力会被分布掉,没有也没有必要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了。因为权力越大,风险也越大。分散给了各个小的 B 和 C。不要用 一个大 B 作中间。
韩:其实从信息学的角度,越中心化,系统的熵就越容易增大。比如 说,您刚才说的钢筋水泥的大厦,一建造好就开始走向越来越旧,向 着熵增大的方向发展。真正要想让这个体系的熵越来越小,信息和价 值不断增加,那就要走向智能分布式压缩,我们每个人都执行基础协 议。就像蜜蜂,每个蜜蜂只能执行很简单的基础协议。可在一起制作出来的蜂巢要比熊窝好很多倍。但是单个的熊看起来又比单个蜜蜂有 智能。所以市场的力量为什么最大?群集智能很了不得,每个消费者 在挑选商品时都在为市场智能的减少熵,就像小蜜蜂发挥的作用一样。 所以未来肯定是这个走向。传统的方法都是把资源和信用向一个中心 堆,就像您说的盖钢筋水泥大楼,越堆就好像我的信用越大。其实从 物理角度来讲,你堆在一起,只可能熵越来越大。可能开始的一下挺 漂亮,但是从这以后就不断走向熵增大的方向。保证熵减小只能分散 开,可能每个顾客的作用只有一点点力量,但是一群集分散就有群集 智慧。所以马云的思想我很赞同。淘宝几百万商家和亚马逊以及一般 金融机构有什么不同?亚马逊保证自己是最大商家,就是盖大楼那个 思路,保证自己是最牛的。当然不否认亚马逊是很厉害,但再厉害, 时间长了,永远也不会超过几百上千万商家的阿里巴巴。每个单独的 小商家显得再弱,但是只要有基础协议,对你就能起到类似于小蜜蜂 一样的作用。如果将来再有了区块链,保证每个商家在上面累积自己 的信用,共同公证共享信用资源,那通过自己积累的大数据信用做到 马云说的“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力量会强大到没有任何中心 能够抵挡,而且保证阿里的整个系统的熵能够不断下降,这才是长治 久安之策!我觉得这是区块链对于管理的启示。
高:你谈到了一个核心的思想,治理模式的问题。治理模式是基于不 同的金融模式,发生很大的转变。我有张图你可以看下,是非常经典 的。我上周末参加了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主办的“全球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管理”的峰会。叫我过去讲了四十分钟。我有两张片子是很有价值 的,可以看一眼。(图 2)
图2
这张图是牛津大学的研究者画的。按照互联网人口画的。中国的面积 最大。俄罗斯的互联网人口还不如印度。美国的颜色深就是因为网络 有 80%的渗透率。中国是要把在线时间加上。这里没有考虑在线时间。 中国是三个半小时,美国只有一个小时。这个图画出来就要命了,因 为标注的是人的行为,人的比特化。一个是 ISP,互联网接入服务, 就是按照在线时间来画。如果再按照数据比特来画,那就相当于石油 的分布了。
韩:那将来谁是老大?

高:大数据就可以画一张图出来。把计算能力再画一张图出来。甚至 也可以画有多少个三极管或者二极管。目前一部智能手机有 30 多亿 只晶体管。后面一张治理上的图我觉得很有启发的。我去参加一个互 联网治理的会,那个会上我确实得到了一些启发。过去的治理方式, 民主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盯着网民进行单边管理。但经过几个阶段, 美国的科研机构就研究技术管理,他们说不用管那么多,我们搞一个 协议,自己管理自己。当时都是在科研院所内部,还没有涉及到经济 社会层面上。后来,ICAAN 出来,因为域名地址要管理,就出了 IETF。 IETF 就是技术的标准协议组,成立了一个机构叫 ICAAN 地址域名注 册机构。这个机构决定了你的门牌号。
韩:但是很多人在骂它是中心化的。
高:是中心化的,但也在变。他们想要网格化,就是你所说的区块链 嘛。他们想要按照地域人口配比的面积来分配下去。分配完以后 IPV4 不够,于是就 IPV6 协议升级。后来影响越来越大,联合国、各国政 府都说要管互联网,不管的话互联网会出现很多问题,中国政府更加 要管。而很多问题是跨国的。那么管之前就要开峰会,而且没有政府 的背书。但是后来就成立了一个 IGF 互联网治理论坛,在联合国。 2005 年开始,突尼斯会议是第一次。现在十年了,每次都有 175 个国 家参与,每次都要开一周。有将近一百个分论坛,讨论安全隐私、知识产权等问题。但是开了十年没有结果,因为政府一家不能搞定。所 以现在就提出了去中心化的治理模式。我去参加的就是这个会。这个 模型可以拍,是真正的有意思(见图 3)。
图3
这个是中心制的,所有信息汇集到这里。这个是改制的,或者叫次中 心制的。你就想,这是国家,这是联合国,联合国把每一个中心连起 来,变成一个分布计算,但还是有中心。其实互联网的治理模型在所 有的应用中是一致的。这个图基本就是把宏观层面或者底层层面都讲 清楚了,所有的去中心化都有这个过程。去中心化不是说没有中心, 而是改成网状的节点制分布计算。那已经不叫中心了。节点还是个中 心,但这个中心式分权的、分工的。整个商业、金融上的分工体系也 改变了。所以,你说都叫中心,但这个中心和那个是不一样的。
韩:(指图 3 中最左边一幅)这个系统的熵多半是不断增大的,因为 只靠一个中心智能去产生信息不足以抵消整个系统的熵增!(指图 3 中间去中心化系统)这个系统肯定会减慢熵增大的速度。而这个(指 图 3 右边分布式系统)才能让熵真正减小,因为每个节点都是麦克斯 韦妖,都在发挥智能去产生信息,就像小蜜蜂筑蜂巢一样。
高:实际上最后就是这条路,起关键作用的就是中国的六亿网民!
韩:很赞同,这亿万网民的自由选择,可以通过“区块链”形成未来 全球市场信用的基础,这将核爆级释放全球万亿本来无法通过传统金 融机构建立信用的资本,这符合五中全会提出的:“提高我国在全球 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阎康年,《自然科学史研究》第 2 卷第 2 期(1983 年):183-192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
-
1小时15倍 AI MEME冲浪者防沉迷指南
2025-01-08 -
把握加密市场未来:投资者应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2025-01-07 -
2025年的Solana除了第二款手机 还会推出哪些产品?
2025-01-07 -
Tether USDT 市值和交易量为何下跌?
2025-01-07 -
美元连续暴涨与加密市场展望 BTC全网算力创历史新高
2025-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