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引发的反思
颠覆“法定货币”理念
我近来经常琢磨这样一个问题: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eedman)是否会对比特币这种新生事物表示支持?
作为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我对此不能作出十分有把握的回答。但我认为,二十世纪另一位伟大的自由主义斗士,与弗里德曼一样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弗里德里克·A·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及其所属的奥地利学派一定会对比特币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我猜想弗里德曼多半也会 赞成比特币的基本理念,只是他也许会对它作出一些技术上的改进。关于这一点,我在后文会谈及。
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这样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始终警惕地将政府权力视为可能作恶的最大潜在力量。他们认为,通过超量发行货币来制造通货膨胀,从而隐蔽 地对民众财富进行巧取豪夺,是政府在经济上最简单、最不易被察觉、因而也是最常用的作恶手段。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实际上是一种巧妙地绕开了选民监督的隐 性税收——在宪政国家,收税权掌握在议会手里。
因此,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哈耶克反对政府垄断的所谓“法币”系统,主张回到传统的开放和竞争性的货币体系。但弗里德曼通过对美国货币史的深湛研究得出 结论:传统上由私人机构供应的“商品货币”因为自身供应的局限性,在现代信用社会是难以维系的。他的建议是取消美联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将它降格为 国会监督之下的一个货币发行执行部门(类似于财务领域的出纳),而货币的发行则以一个事先确定的与GDP增长相挂钩的固定比例——例如2%——逐年自动增长。他认为,如此就能一劳永逸地消灭通货膨胀。
我曾在上一篇文章中简单阐述过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的特点和优势:它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尝试,其总量恒定,意味着没有任何人和机构能够通过货币超发 来制造通货膨胀,从而用技术手段彻底解决了弗里德曼的最大担忧。同时,因为是点对点的分散交易,它的系统不会遭遇全面破坏,不存在中央结算系统故障而引发 全面交易系统瘫痪的风险。除此之外,比特币还具有以下诸多优点:1.无国界全球流通,绕开了外汇管制;2.没有铸币税,交易简便而成本极低;3.易于保存 (由“私钥”密码保管的“电子钱包”,可以在线保管,也可以离线储存),不存在失窃和假币问题;4,匿名交易,最大限度保护隐私……(《比特币的“压力测 试”》,见2014年3月17日出版的《经济观察报》“观察家”版》)
由此,比特币颠覆了以往由政府发行和垄断的似乎神圣不容侵犯的所谓“法定货币”理念,令那些怀着技术乌托邦理想的无政府主义极客(Geek)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平等和开放。
比特币的上述优点甚至得到了欧洲央行的默认,在2012年10月发布的一份针对虚拟货币的调查报告中,它解释说:“比特币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 至少是在理论上——不存在一个中央组织者可以破坏这个系统,然后卷款而逃”。欧洲央行不同意一些人将比特币炒作与“庞氏骗局”相提并论的极端说法,它认 为,似乎并没有人从这个系统中获得利益,至于那些从比特币汇率变化中赚钱的人和辛勤“挖掘”比特币的矿工们,他们的获益不可谓不正当。
比特币粉丝还不无根据地指出,比特币流行的国家,都是通胀(或潜在通胀)比较严重的国家,最典型的例子是深陷主权债务危机中的塞浦路斯。这也从反面印证,比特币的确是弗里德曼货币理论(货币主义的精髓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的一种很好的实践尝试。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我看到许多媒体报道和评论中将比特币称为“人类货币史上第一次去中心化尝试”,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恰恰相反,由政府主导,国家 担保的中心化的“法币”体系实际上仅有一百年历史而已。当然,这并非说之前的历史上没有政府发行的官方货币。官方货币由来已久,但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 间里,它们并不具有垄断性和排他性,而是与贵金属、私人货币一同作为商品流通的中介。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在与黄金、白银等“硬”的商品货币的市场竞争中经 常处于下风。
在我看来,与比特币这种令许多人难以理解的“虚拟货币”最具有相似性的,恰恰是最为古老的货币:黄金。从比特币的创造和流通模式来看,它几乎完全模仿了黄金的挖掘和使用过程,只不过这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黄金”。
什么让“钱”成为“钱”?
这一认识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究“货币是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的更为准确的表述方式是:是什么让“钱”成为“钱”的?
当媒体和评论者理所当然地将比特币称为“虚拟货币”(Virtual Currency)的时候,一位比特币的忠实拥趸极具洞见地写道:难道那些记录在我们的银行卡磁条内的数字就是“实体货币”,仅仅因为它是政府发行的?
这话的确一语中的。
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媒介,纵观人类历史,货币形态的演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人类社会的早期并不存在货币,物物交换是唯一方式。
随着市场规模的逐渐扩大,当物物交换不再能够胜任远距离、长时段和多层次的商品交换时,人类便进入了商品货币阶段。商品货币的最大特点是它自身具有 与所要交换的货物等同的价值,它通常是那些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便于保存)且携带方便的商品。在世界各地,历史上许多商品——从珠宝、贝壳到食盐、烟草—— 都曾承担过货币功能,其中最典型的当然是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因此,在商品货币阶段,货币的创造主要取决于这些贵金属矿藏的发现和冶炼。
但即便是贵金属,仍然具有携带(交易)不方便、容易丢失(失窃和抢劫)的缺陷。更为致命的,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商品货币的供应会因为贵金属矿藏的发掘而呈现极不均衡的状态。也就是说,市场上货币数量的增长非常不稳定,因而不时地造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有经济史学家研究指出,500年前曾经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帝国之所以迅速衰落,就与它在发现新大陆[1.25% 资金 研报]后 从印第安人那里掠夺大量的金银财宝有密切关系——当这些价值连城的“战利品”整船整船地从美洲大陆运回伊比利亚半岛后,实际上等于在短时间内发行了大量货 币,致使西班牙国内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令大多数不能从殖民掠夺中分得一杯羹的中下层民众陷入经济困境,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主权体系的确立,人类货币史进入第三个阶段,即信用货币时代,也就是我们目前身处的时代。此时,不管货币是用金属铸造,还是印在纸 张上,或是记录在电脑和磁卡里,它本身均不具有价值(或只具有很小的价值,即钞票的物质成本),其在市场交换中的价值维系于人们对它的信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信用货币阶段早期,虽然政府也发行货币(在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刀币”之类当局发行的“官币”),但私人机构依然在 货币发行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国,钱庄发行“银票”有悠久历史)。不同的私人货币之间以及它们与国家货币之间存在自由竞争关系,它们的实际购买力也经常因 其发行机构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信用等级不同而与其面值不完全相符。
目前通行于全球各国的所谓“法币”是人类发明了中央银行制度后才诞生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垄断性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官方认可并保障的市场交易中只能 和必须使用它。这种地位由国家通过法律予以确立,而它的信用当然也就由国家主权来担保。关于中央银行何时出现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认 为,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是世界上第一家具有央行雏形的金融机构。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中央银行体系诞生于20世纪初,以1913年底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成立为标志。
还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随着法币的一统天下,大规模流通的私人货币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几乎人人都使用过的单位 “饭票”就是一种“准私人货币”,经验还告诉我们,在员工(教工学生)数以万计的大型企业或大学里,饭票往往可以用来在小卖部购买很多其他商品,也经常用 于私人之间的支付和借贷。此外,市场上大量使用的各种代币购物券、优惠券、积分卡、乃至中国不少大城市目前都有的“公交一卡通”等等,均可以被视为“私人货币”或“准私人货币”。事实上,由于许多客观原因,私人货币是不可能被禁绝的。
上述这段世界货币史的简短回顾告诉我们,所谓货币,其本质即信用——使“钱”成为“钱”的,是人们寄予它的一种共同的信心。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结 论,“法定货币”并不是货币的唯一形态,由中央银行垄断法币的发行及其监管的现行金融体系,可能并非像许多人以为的那么神圣、那么理所当然。而将一种货币 定义为“实体的”或是“虚拟的”,说到底也是一个伪命题。
不仅如此,正如前面已提到的奥地利学派和货币主义者的研究结论,与主要由私人机构发行的商品货币相比,法币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内在缺陷——基于基本人 性,我们不能保证任何一个政府在任何时候都是负责任的,更不能确信其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能力为自己作出过的承诺负责。近现代历史上一再发生的恶性通货膨胀已 经不容辩驳地证明,国家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法币币值的稳定问题。而本质上由此而起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看看欧元在地中海国家的情形吧!),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
下转46版
上接45版
法币的信用是建立在国家主权担保基础上的,但这只是这枚铸着国王和总统头像的光灿灿的硬币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是国家的强制。这意味着民众对于它的信 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自发和自主的信得过,而是排除了其他选择的被迫。相反,私人货币由于没有国家担保,自然也就不具有强制性和排他性,对于它的信心纯粹建 立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上。此外,因为与国家主权高度勾连,法币在跨国支付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繁冗复杂的手续和由此带来的高昂成本……
所有这些,都反衬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私人虚拟货币的优势。因此,既然法定货币和中央银行体系是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那么,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加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货币体系呢?
作为货币的先天属性缺陷
但作为一种人为设计出来而非自然选择的结果,比特币同法币一样,也有重大的缺陷。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已经提及过,一些人——特别是政府中人——将比特币的匿名性、失盗后难以追查、监管难、为非法交易(洗钱、贩毒等)提供便利等等,视为不应让比特币继续存在下去的充分理由,这在逻辑上显然站不住脚。
事实上,这些所谓“短处”的反面,恰恰是比特币在跨国汇兑和支付中业已显示出来的巨大长处,这一点就连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都予以过很高的评价。至于安全问题,就像世界各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财物盗窃一样,没有哪种货币在安全性上可以高枕无忧,存在电子交易 记录的比特币至少不会比现金更加不安全。
还有人认为,即便世界上接受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它也不可能被各国政府接纳为储备货币,短期里也不太有机会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结算货币,因而它 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的完整功能。在我看来,这种评论充其量只能说明脑子里“法币神话”根深蒂固的评论者对比特币的无知和偏见——比特币的设计初衷不正 是为了要颠覆具有上述这些强制性功能的现行法币体系吗?
比特币的致命缺陷在于它设计之初便植入的无法更改的“挖矿”公式:第一,它有一个固定总额,2100万枚;第二,“挖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实际 上,随着“挖矿”的边际效益锐减,这2100万枚比特币是否最终会被全部挖掘出来,都是颇令人怀疑的。显而易见,这完全是为了模仿黄金等贵金属矿藏的开掘 模式。
但聪明绝顶的中本聪在展示了惊人的数学和电脑才能的同时,似乎欠缺了一些起码的金融知识。如果一种货币不能提供持续不断的供应的话,它是不会有前途 的。拥有一些金融学专业和经济史知识的人都很清楚,金本位制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瓦解的。受益于弗里德曼等人的深入研究,我们现在越来越清晰地懂得,20 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所以如此严重,在很大程度上与金本位的束缚有关——货币供应不足而导致流动性枯竭,进而使实体经济大面积“缺血”死亡……
按照比特币目前的生成规则,假设未来有一天它成了经济的主导货币,那么全球性的通货紧缩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因为在正常运行的经济中,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商品与服务产出的增长是必然的。但若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能同步增长的话,那么货币的购买力必然会逐渐提高,也就是说,钱越来越值钱。反过来 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逐渐下降,这就是通货紧缩。
经历过大萧条和凯恩斯主义的洗礼,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通货紧缩会比通货膨胀对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
对比特币来说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人们都知道它的供应是有上限的,而且距离抵达上限的那一天并非遥遥无期,所以人们会更加强烈地预期它持续加速升值。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将比特币作为一种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品囤积起来,而不是在日常的买卖中使用它。这种有些疯狂的投机炒作,在比特币远未正式 登上“全球货币”宝座之前的2013年一年中已经一览无余,而它反过来又将加剧通货紧缩的发生及其程度。
假如未来有一天比特币真的成为一种世界货币,那么它在一劳永逸地克服了通货膨胀以后,却又给经济带来了一种有可能比通货膨胀更为严重的危害。
事实上,当一种货币变得越来越具有投资价值,它就越来越远离真正的货币属性。
近来我看到一些比特币的坚定拥护者纷纷撰文反驳这种“比特币造成通缩论”,才智高超的他们动用了许多数学和经济学的专业知识、乃至最前沿的新理论。 我觉得,我们应当承认,第一,“通货紧缩有害经济”的说法远非没有争议的盖棺定论;第二,“比特币造成通缩论”也只是一个看起来成立可能性很高的假设,毕 竟并非业已发生的事实。然而,即便撇开这些,金本位制在20世纪的瓦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换言之,未来,比特币完全可能会像黄金那样越来越值钱,在一些特殊阶段——一般是经济萧条期——甚至展现出令人艳羡的保值增值潜力。但这充其量只是 证明了比特币这种数字虚拟财富的生命力和价值,而不是它的货币功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优势将使它失去跻身未来货币之列的资格,如同黄金在现代经 济中的命运。
数字虚拟货币的探索之旅仍将继续
比特币在近两年里的神奇表现又一次激起了全世界对虚拟货币的好奇和期待,而比特币的上述先天缺陷也启发了人们改进数字虚拟货币的热情。
最近一两年内涌现出来的类似于比特币的虚拟货币有几十种版本,其中包括Litecoin(中文名“莱特币”,是它们中名气最大的)、 DevCoin、NameCoin、PpCoin、altcoin、peercoin、greekyogurtcoin、weezercoin、 prolecoin……它们中的一些对比特币做了改进,例如设置了更大的供应上限或干脆允许无限制增加供应。不过,这些虚拟货币中的绝大多数的用户数量和 流通量都不大,而且往往只是在某一个领域的小圈子里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禁止金融机构经手比特币业务后,很多人认为虚拟货币在中国的前途已被画上句号。但其实,虚拟货币对中国人来说从来就不陌生。 早在2002年,也就是比特币出现7年之前,著名的腾讯公司就已经开发出一种叫做“Q币”的虚拟货币,当时西方可能还没有类似的产品。2009年,也就是 比特币正式诞生之年,中国监管当局还专门对“Q币”的使用作出了严苛的限制。
欧洲央行在研究报告中从虚拟货币和实体经济互动的角度出发,将虚拟货币分成三类:封闭性虚拟货币——与实体经济几乎无联接,通常用于游戏中,例如暴 雪娱乐公司(Blizzard Entertainment)的魔兽世界G币(World of Warcraft Gold)、Linden实验室的林 登币(Linden Dollars);单向货币流(通常是流入)的虚拟货币——可以用现金依照汇率兑为虚拟货币后用于购买虚拟商品或服务,少数例外可使 用于购买实体商品或服务,如腾讯公司的Q币、Facebook公司的Facebook Credits、亚马逊公司的Amazon Coins;双向货币 流的虚拟货币——类似其他一般货币,具有买进卖出汇率,可支持虚拟以及实体商品、服务的买卖,比特币是其典型代表。
根据欧洲央行的研究,仅在2011年,美国的虚拟货币交易量就已经达到20亿美元左右,超过了一些小国的GDP总量。
因此,比特币很可能是数字支付和虚拟货币领域一长串试验中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最近因Mt. Gox事件暴露出来的危机仅仅表明,它所引发的 变革才刚刚开始。不论发生什么,数字虚拟货币的探索之旅仍将继续。至于比特币这种特殊的虚拟货币的命运本身,概率最大的一种可能是死于竞争。在2140年 最后一个比特币被开采出来之时,或许它早已被其他虚拟货币所替代了。当然,市场会决定哪种或哪几种虚拟货币系统最终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以怎样的方式生存。
有的时候,技术的变迁的确会带来不可阻挡的社会经济变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邮政也曾由国家立法专营,但首先是快递业的兴起对它构成了巨大挑战。即 便政府出于维护邮政垄断利益而强势禁止民营快递业,它也对电子邮件无可奈何。同样的道理,对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虚拟货币,作为监管者的政府最终很可能 不得不加入到这场革命中来,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政府的参与有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其一,将虚拟货币视作一种法币之外的替代性货币加以监管,有报道说,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已经谋划将比特币纳入其监管范围。在美国,几 年来一直对比特币保持高度关注的纽约州金融服务管理局局长本杰明·劳斯基(Benjamin Lawsky)也曾提出设想,通过颁发“比特牌照” (bitlicence)来对虚拟货币企业加强管理。政府希望,通过这类监管来遏制利用虚拟货币进行汇率操纵和洗钱之类的犯罪行为,并将它们对市场流动性 和通货膨胀所造成的影响纳入常规货币政策的考量范畴。
其二,更为积极进取的应对举措是顺应网络时代的需求,发行“数字版”的法币。有些经济学家提议,这种“数字美元”或“数字欧元”可以充分吸取比特无 国界、交易成本低、交易便捷的优点。今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民众,只需点击鼠标就能获得并使用获得发行国主权担保的数字法币。他们乐观地认为,这将是一 种取比特币之长而又补其所短的两全之策。
然而,有一个悖论是永远无法克服的: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只要政府参与进来,中本聪的宏伟理想就立刻坍塌了一大半——他费了那么大心思发明比特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摆脱政府。
就像安全性与收益率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比特币的魅力与它所蕴含的风险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从终极层面上看,中本聪及其粉丝寄托于比特币的 自由、平等、开放理念与金融服务业要求的严格监管和客户需要的可靠服务是难以调和的。相信这个问题也曾如此困扰米尔顿·弗里德曼,当然,后者可能进一步认 为,政府并不能提供它所允诺的安全与可靠。
在能够预见的未来,与国家主权紧密相连的法定货币不会消亡。但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私人虚拟货币的横空出世即便不能取代法币体系,也必将对它造成越来越有力的挑战。而这,对于我们思索货币的本质,进而对它做出改进是有莫大好处的。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
-
比特币VS黄金 谁能跑赢通胀?
2024-12-21 -
特朗普两年时间通过加密货币赚了多少钱?
2024-12-21 -
为什么说比特币储备法案或打破加密货币四年周期?
2024-12-21 -
特朗普政府的加密版图
2024-12-19 -
香港虚拟资产指数如何改变亚洲加密货币市场?
2024-12-18